| 
 序号  | 
 论文名称  | 
 姓 名  | 
 发表期刊  | 
| 
 1  |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 体系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 
 王春阳,周建斌 郑险峰,李生秀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 13(6):991-997  | 
| 
 2  |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可溶性 有机氮的含量及特性  | 
 杨绒,严德翼,周建斌 汪文霞,马勤安  | 
 生态学报, 2007, 27(4):1397-1403  | 
| 
 3  | 
 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 及其特性研究  | 
 赵满兴,周建斌, 陈竹君,杨绒  | 
 生态学报, 2007, 27(1): 397-403  | 
| 
 4  | 
 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含量 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杨 绒,周建斌,,赵满兴  | 
 土壤通报, 2007, 38(1):15-18  | 
| 
 5  | 
 黄土区不同土壤类型及植被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  | 
 严德翼,周建斌, 杨绒,马勤安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10): 103-109  | 
| 
 6  | 
 山西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 性质的变化规律  | 
 吴忠红,周建斌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5):136-140  | 
| 
 7  | 
 旱地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水分和 矿质氮含量的时空变化  | 
 关维刚,周建斌, 董 放,李生秀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25(3):51-57  | 
| 
 8  | 
 不同氮水平下化学调控对旱地 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鱼彩彦,周建斌, 拓秀丽,汤海军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25(1):58-62,205  | 
| 
 9  | 
 模拟氮沉降对红壤阳离子淋溶 的影响研究  | 
 孙本华,胡正义, 吕家珑,周丽娜,徐成航  |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1):18-21  | 
| 
 10  | 
 云雾山封育草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 
 高亚军  | 
 草地学报, 15(3): 273-277  | 
| 
 11  | 
 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旱地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 
 高亚军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25(3): 45-50  | 
| 
 12  | 
 旱地冬小麦返青以前秸秆覆盖 的土壤温度效应  | 
 高亚军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25(4): 197-201  | 
| 
 13  | 
 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水文效应  | 
 高国雄  |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4)13-17  | 
| 
 14  | 
 青海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  | 
 高国雄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自然科学版)07,35(1)  | 
| 
 15  |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地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 
 高国雄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07,35(1)  | 
| 
 16  | 
 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高国雄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07,21(5)  | 
| 
 17  | 
 毛乌素榆林沙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与效益研究  | 
 高国雄  | 
 水土保持通报07,27(1)  | 
| 
 18  | 
 国内外退耕还林研究与实践回顾  | 
 高国雄  | 
 西北林学院学报07,22(2)  | 
| 
 19  | 
 外加碳、氮对土壤氮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的影响  | 
 吕殿青,张树兰,杨学云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院2007,13(2):223-229  | 
| 
 20  | 
 外加碳、氮对黄绵土有机质矿化与激发效应的影响  | 
 吕殿青,张树兰,杨学云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3):423-429  | 
| 
 21  | 
 2,4-D除草剂降解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卫亚红,张晓燕,曲东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6): 2183-2188.  | 
| 
 22  | 
 家畜粪便好氧堆肥中主要微生物类群分析  | 
 卫亚红,梁军锋, 黄懿梅,曲东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23(11): 242-248.  | 
| 
 23  |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 
 杜俊平,廖超英  |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84~87  | 
| 
 24  |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 情况调查与评价  | 
 杜俊平,廖超英  |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248~252  | 
| 
 25  | 
 人工降雨条件下黄土坡面养分 随径流迁移试验  | 
 王辉  |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39-43  | 
| 
 26  | 
 施氮量对夏季玉米产量及土壤 水氮动态的影响.  | 
 王西娜,王朝辉,李生秀  | 
 生态学报, 2007, 27(1): 197-204  | 
| 
 27  | 
 菠菜叶片硝态氮还原对叶柄硝态 氮含量的影响.  | 
 刘忠,王朝辉,李生秀.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13(2): 313-317  | 
| 
 28  |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 
 李华,王朝辉, 王西娜,李生秀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1): 369-374  | 
| 
 29  | 
 青海高原东部土壤辣椒疫霉生 防菌的初步筛选  | 
 薛泉宏  |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248~252  | 
| 
 30  | 
 鲜苹果渣蛋白饲料发酵工艺研究  | 
 薛泉宏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35(11):90-94  | 
| 
 31  | 
 辣椒疫病生防放线菌筛选及其对辣椒根系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薛泉宏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35(6)  | 
| 
 32  | 
 青海三江源区风沙土养分 及微生物区系  | 
 薛泉宏  |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 101-106  | 
| 
 33  | 
 3株放线菌对草莓的促生作用及对PPO活性的影响  | 
 薛泉宏  |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6):146-153  | 
| 
 34  | 
 陕西土壤脲酶热力学特征的研究  | 
 和文祥,朱铭莪, 张一平,孙铁珩  | 
 土壤学报2007,44(11)  | 
| 
 35  |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 土壤微生物数量演变特征  | 
 和文祥  | 
 西北植物学报2007,(3) 588-593  | 
| 
 36  | 
 铜对土壤脲酶活性特征的影响  | 
 和文祥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135-140  | 
| 
 37  | 
 呋喃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西农为第二单位)  | 
 和文祥  |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8):1921-1924  | 
| 
 38  | 
 人工降雨条件下黄土坡面养分随径流迁移试验  | 
 王辉,李志  |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39-43  | 
| 
 39  | 
 解集GCM输出模拟黄土塬区土壤水分平衡的潜在变化  | 
 李志,刘文兆, 张兴昌,郑世清  | 
 生态学报,2007,27(9):3769-3777  | 
| 
 40  | 
 日光温室栽培对土壤养分累积及交换性养分含量和比例的影响  | 
 陈竹君,王益权,周建斌 王春阳,张俊鹏  |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1):5-8  | 
| 
 41  | 
 黄土高原南部土地生产力及其与侵蚀的关系  | 
 李光录,高存劳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UL.2007VOL.25NO.4 42-46  | 
| 
 42  | 
 黄土高原南部侵蚀对不同土壤颗粒级碳氮分布的影响  | 
 李光录,张胜利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Aug.2007 Vol.35.No.8 146-150  | 
| 
 43  | 
 黄土高原南部坡地土地生产力衰退过程和恢复途径研究  | 
 李光录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院Jan.2007 Vol.1 6--10  | 
| 
 44  | 
 一个新概念:人工纯林土壤性质的极化  | 
 刘增文,段而军,付刚 崔芳芳,高文俊  | 
 土壤学报NOV.2007 VOL.44,NO.6 11119-1126  | 
| 
 45  | 
 岷江上游不同树种林地客土混合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和枯落叶分解的影响  | 
 刘增文,高文俊,潘开文 张丽萍,杜红霞,高祥斌  | 
 生态学报2007 ,.27.(10): 4149-4156  | 
| 
 46  | 
 4种人工纯林土壤及其凋落叶混合培养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 
 刘增文,高文俊,潘开文 张丽萍,杜红霞,高祥斌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Jul.2007 Vol.35.No.7 48-54  | 
| 
 47  | 
 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种群生物量的比较与预估  | 
 刘增文,高国雄, 吕月玲,李骁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Jan.2007 Vol.31.No.1 37-41  | 
| 
 48  | 
 A NEW Hypothesis lf soil Polarization in Planted Pure Forests  | 
 Liu Zengwen,Duan Erjun  | 
 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sustainability Abstracts of EcoSummit 2007 202-203  | 
| 
 49  | 
 旱地反硝化作用和N2O排放影响因子的研究  | 
 梁东丽,吴庆强,李生秀, EMTERYD Ove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 35(12):93-98  | 
| 
 50  | 
 SBR法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研究  | 
 强虹,梁东丽,肖佳, 张兴昌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 35(4):203-207  | 
| 
 51  | 
 玉米生长期黄土区土壤氧化亚氮产生和排放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 
 梁东丽,李生秀,吴庆强 张兴昌,EMTERYD Ove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 35(2):131-137  | 
| 
 52  | 
 硝、铵态氮肥对旱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 
 梁东丽 方日尧 李生秀EMTERYD Ove 张兴昌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25(1):67-72  | 
| 
 53  | 
 陕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 
 张青峰,吴发启,田冬, 卫三平,李华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25(1):35-40  | 
| 
 54  | 
 陕西省子洲县生态足迹分析  | 
 张青峰,吴发启,李华 王巍,田冬  | 
 中国水土科学 2007,5(2):117-121  | 
| 
 55  | 
 基于GIS的黄土塬区村级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 
 刘海斌,吴发启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 35(1):148-154  | 
| 
 56  |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质氮矿化过程中非交换性铵态氮的变化  | 
 李紫燕,李世清  |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306-310  | 
| 
 57  | 
 南水北调工程秦岭水源区保护与监测  | 
 张胜利,崔云鹏  | 
 人民长江 2007,38(8):40-43  | 
| 
 58  | 
 厚基础 宽口径 培养高素质人才--关于高校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  | 
 张胜利,张小绒  | 
 中国林业教育 2007年第四期 11-14  | 
| 
 59  | 
 秦岭火地塘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水质效应  | 
 张胜利,李光录  | 
 生态学报2007,27(5):1838-1844  | 
| 
 60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果园土壤水分动态  | 
 王健,吴发启  | 
 节水灌溉 2007年第3期 32-37  | 
| 
 61  | 
 耕作措施对径流能量的影响  | 
 王健,吴发启,孟秦倩  | 
 人民黄河 2007,29(3):51-55  | 
| 
 62  | 
 ICP-AES测定植株样品中不确定误差的估算  | 
 尚浩博,强虹, 梁东丽,方日尧  |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2):94-98  | 
| 
 63  | 
 施肥、密度和除草对半湿润地区冬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 
 许安民,南维鸽,李世清, 侯红乾,李生秀  |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6):1096-1100  | 
| 
 64  | 
 西安地区日光温室土壤养分与盐分累积状况研究  | 
 许安民,张英利,李紫燕 周建斌,陈竹君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193-196  | 
| 
 65  | 
 陕西省土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 
 刘京,常庆瑞,刘淼,岳庆玲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35(12):129-132  | 
| 
 66  | 
 宁南山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 
 刘梦云,常庆瑞,岳庆玲,王锐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201-206  | 
| 
 67  | 
 延安研究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特征  | 
 薛智德,朱清科,梁宗锁, 康永祥,常磊  |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16-20  | 
| 
 68  |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  | 
 柳江华,张海,赵爱青  | 
 林业资源管理2007年第2期 15-19  | 
| 
 69  | 
 浅析教学与科研实验室整合的优势、不足及对策  | 
 张红  |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年第3期85-86  | 
| 
 70  | 
 石灰性土壤对氮肥吸持力实验方法改进的实践  | 
 张英利,许安民,尚浩博  |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7年第2期:5-7  | 
| 
 71  | 
 AA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和植物全氮的方法研究  | 
 张英利,许安民, 尚浩博,马爱生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34(10):128-132  | 
| 
 72  | 
 自动分析仪测定土壤全磷的方法探讨  | 
 张英利,许安民, 杨玉秀,张红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4):168-171  | 
| 
 73  | 
 连续流动注射法测定土壤和植物中全磷  | 
 张英利,尚浩博, 马爱生,许安民  |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7年第8期 649-652  | 
| 
 74  | 
 钼锑抗溶液中绿色的变化规律及对显色的影响  | 
 张英利,许安民, 尚浩博,张红  | 
 分析试验室 2007,26(增刊):209-211  | 
| 
 75  | 
 不同玉米基因型幼苗缺锌 敏感性评价  | 
 孙刚,杨习文,田霄鸿 曹翠玲,李生秀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35(3):165-171  | 
| 
 76  |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对氮肥与锌铁肥配施的反应  | 
 杨习文,田霄鸿,武绍飞, 保莉琼,李生秀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3):17-22  | 
| 
 77  | 
 不同供Zn量对三种小麦基因型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保琼莉,田霄鸿,杨习文 李生秀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5):816-823  | 
| 
 78  | 
 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分和速效磷的分布规律  | 
 王虎,王旭东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34(5):141-  | 
| 
 79  | 
 旱地不同栽培和施肥方法对小麦光合产物积累运转的影响  | 
 邱临静,王林权, 李生秀,张素霞  | 
 土壤通报, 2007, 38(3):513-518  | 
| 
 80  |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肥方法对旱地冬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  | 
 邱临静,周春菊,李生秀, 薛亮,王虎,王林权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3):355-360  | 
| 
 81  | 
 农田生态条件对灰漠养分及胡敏酸特性的影响  | 
 孙本华,高明霞,吕家珑, 王星,张一平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 15(3):513-518  | 
| 
 82  | 
 苜蓿培肥对灰漠土养分及胡敏酸特性的影响  | 
 孙本华,高明霞, 吕家珑,张一平  |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338-340  | 
| 
 83  | 
 花期前后不同干旱过程对玉米抗旱生理反应的影响  | 
 李萌,田霄鸿,李生秀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26-30  | 
| 
 84  |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演变特征  | 
 黄懿梅,安韶山, 曲东,赵伟峰  |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1):152-155  | 
| 
 85  | 
 油菜素内酯对沙棘和紫穗槐苗木水分生理的效应  | 
 韩刚,孙楠,李凯荣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35(11):95-100  | 
| 
 86  | 
 淳化县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研究  | 
 董强,李凯荣,崔宏安  |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32-5234  | 
| 
 87  | 
 洛川县红富士苹果树冠层特性 初步研究  | 
 郝玉梅,李凯荣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5):76-79  | 
| 
 88  | 
 陕西渭北地区苹果园土壤 有机质现状评价  | 
 王留好,同延安,刘剑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189-192  | 
| 
 89  | 
 盐胁迫对四种基因型冬小麦幼苗Na+ 、K+ 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 
 赵旭,王林权, 周春菊,尚浩博  | 
 生态学报2007, 27(1): 205-213  | 
| 
 90  | 
 苹果树体磷素动态规律与施肥管理  | 
 樊红柱,同延安, 赵营,刘汝亮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73-7  | 
| 
 91  | 
 盐胁迫对玉米发芽和苗期 生长的影响  | 
 高英,同延安, 赵营,樊红柱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年第2期 30-34  | 
| 
 92  | 
 喷施锌肥对渭北旱塬苹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刘汝亮,同延安,樊红柱,赵营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73-7  | 
| 
 93  | 
 保水包膜尿素肥料理化特征  | 
 何绪生,张夫道,张树清 耿增超,同延安,刘秀梅  | 
 土壤通报2007,38(2):286-290  | 
| 
 94  | 
 凝胶型保水缓释氮肥形貌结构及盐分的影响  | 
 何绪生,同延安,田霄鸿 黄培钊,廖宗文,段继贤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5):948-956  | 
| 
 95  | 
 保水缓释氮肥特征与性能  | 
 何绪生,廖宗文,黄培钊 段继贤,葛仁山,李洪波  | 
 Agriculr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7,6(3):338-346  | 
| 
 96  | 
 不同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原冬小麦病害发生的影响  | 
 方日尧,赵慧清,方娟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23(3): 194-197  | 
| 
 97  | 
 新疆和田开发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 
 李新平,崔方让, 魏迎春,刘刚  | 
 72886必赢欢迎光临学报2007,35(12):133-137  | 
| 
 98  | 
 新疆和田开发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与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  | 
 崔方让,李新平, 魏迎春,刘刚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3):125-137  | 
| 
 99  | 
 混合像元素分离的研究进展  | 
 卫建军,李新平, 赵东坡,梁伟  | 
 水土保持研究2007,13(5):103-105  | 
| 
 100  |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与退耕还林时空变化研究  | 
 卫建军,李新平, 杨勤科,梁伟  |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2):87-90  | 
| 
 101  | 
 施肥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 
 同延安,赵营, 赵护兵,樊红柱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1):64-69  | 
| 
 102  |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复合边界土壤水分分布及影响域研究  | 
 朝鲁蒙,王进鑫, 侯琳,张劲松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5(3):28-32  | 
联系方式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 : 712100
综合办公室电话 : 029-87080055
主管领导 : 闫德忠 网管员 : 李平 杨萍
版权所有: 72886必赢欢迎光临-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