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作者  | 
 论文题目  | 
 期刊名称(卷、期、页码)  | 
| 
 1  | 
 Zhou Jian-bin, Chen Xing-Li, Zhang Ying-Li, et al.  | 
 Nitrogen released from different plant residues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ir additions on contents of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nitrogen in soil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30: 123-128  | 
| 
 2  | 
 安韶山, 李国辉  | 
 黄土高原典型植物根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基础呼吸的影响  | 
 生态学报, 2010, 30(4): 976-983  | 
| 
 3  | 
 曹玉贤, 田霄鸿, 杨习文等  | 
 土施和喷施锌肥对冬小麦子粒锌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6): 1394-1401  | 
| 
 4  | 
 陈辉林, 田霄鸿, 王晓峰等  | 
 不同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区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 
 生态学报, 2010, 30(9): 2424-2433  | 
| 
 5  | 
 高忠霞, 杨学云, 周建斌等  | 
 小麦-玉米轮作期间不同施肥处理氮素淋溶形态及数量的研究  | 
 农业环境保护学报, 2010, 29(8): 1624-1632  | 
| 
 6  | 
 高忠霞, 周建斌, 王祥等  |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特性的影响.  | 
 土壤学报, 2010, 47(1): 115-121  | 
| 
 7  | 
 和文祥, 谭向平, 王旭东  | 
 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的初步研究  | 
 土壤学报, 2010, 47(6): 211–215  | 
| 
 8  | 
 和文祥, 王娟, 高亚军等  | 
 不同价态铬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效应模拟研究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1): 104-109  | 
| 
 9  | 
 李青松, 王俐梅, 汪德勇等  |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Na+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耐盐性  | 
 土壤学报, 2010, 47(1): 145-152  | 
| 
 10  | 
 李志, 刘文兆, 张勋昌等  | 
 解集GCMs输出评估黄土塬区农田侵蚀的潜在变化  | 
 生态学报, 2010, 30(19): 5306-5315  | 
| 
 11  | 
 李志, 刘文兆, 张勋昌等  |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黑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的评估与调控.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3): 352-362.  | 
| 
 12  | 
 李志, 刘文兆, 郑粉莉等  | 
 黄土塬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  | 
 生态学报, 2010, 30(9): 2379-2386  | 
| 
 13  | 
 李志, 郑粉莉, 刘文兆  | 
 1961-2007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分析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2): 291-299.  | 
| 
 14  | 
 李志军, 李平儒, 史银光等  | 
 长期施肥对关中塿土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6): 1456-1463  | 
| 
 15  | 
 梁斌, 周建斌, 杨学云  |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2): 321-326  | 
| 
 16  | 
 刘桂婷, 程林, 王保莉等  | 
 长期不同施肥对黄土旱塬黑垆土氨氧化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3): 2706-2714  | 
| 
 17  | 
 刘梦云  |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2): 218-226  | 
| 
 18  | 
 刘梦云  |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组分的差异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6): 1418-1425  | 
| 
 19  | 
 刘晓军, 周建斌, 陈竹君等  | 
 夏季休闲期不同年限日光温室土壤硝态氮淋溶状况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增刊1): 272-278  | 
| 
 20  | 
 陆欣春, 田霄鸿, 杨习文等  | 
 氮锌配施对石灰性土壤锌形态及肥效的影响  | 
 土壤学报, 2010, 47(6): 181-192  | 
| 
 21  | 
 马巧荣, 徐猛, 韩坤等  | 
 垄沟覆膜栽培下密度和氮肥对冬小麦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调控效应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5): 1056-1062  | 
| 
 22  | 
 马文娟, 同延安, 高义民  | 
 葡萄氮素吸收利用与累积年周期变化规律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2): 504-509  | 
| 
 23  | 
 南雄雄, 田霄鸿, 张琳等  | 
 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特点及对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3): 626-633  | 
| 
 24  | 
 田海霞, 和文祥, 孔龙等  | 
 全氟辛酸铵盐(PFOA)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5): 936-941  | 
| 
 25  | 
 王彩霞, 王旭东, 朱瑞祥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3): 386-395  | 
| 
 26  | 
 王彩霞, 王旭东, 朱瑞祥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结构体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5): 121-126  | 
| 
 27  | 
 王彩霞, 岳西杰, 葛玺祖等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3): 642- 649  | 
| 
 28  | 
 王朝辉  | 
 地表覆盖对西北旱地土壤有机氮累积及矿化的影响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3): 507-513  | 
| 
 29  | 
 王朝辉  | 
 不同轮作体系土壤残留硒锌对小麦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2): 235-238  | 
| 
 30  | 
 王朝辉  | 
 旱地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对养分投入的响应  | 
 作物学报, 2010, 36(7): 1192-1197  | 
| 
 31  | 
 王朝辉  | 
 施用硒、锌、铁对玉米和大豆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1): 252-256  | 
| 
 32  | 
 王春阳, 周建斌, 陈兴丽等  | 
 黄土区六种植物凋落物与不同形态氮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  | 
 生态学报, 2010, 30(24): 7092-7100  | 
| 
 33  | 
 王春阳, 周建斌, 夏志敏等  |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及降解特性.  |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2): 3001-3006  | 
| 
 34  | 
 王松山, 梁东丽  | 
 不同价态外源硒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12): 2499-2505  | 
| 
 35  | 
 王媛, 周建斌, 刘东娜  |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6): 1351-1357  | 
| 
 36  | 
 王媛, 周建斌, 杨学云  | 
 长期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6): 1173-1180  | 
| 
 37  | 
 魏样, 同延安, 乔丽等  | 
 陕西省不同生态区大气氮沉降量的初步估算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4): 795-800  | 
| 
 38  | 
 魏威, 梁东丽  | 
 铜铬复合污染对有、无作物种植的土壤酶活性影响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7(10): 1971-1978  | 
| 
 39  | 
 魏样, 同延安, 段敏等  | 
 陕北典型农区大气干湿氮沉降季节变化  |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 255-259;  | 
| 
 40  | 
 吴雄平, 梁东丽  | 
 外源硒(Se+4和Se+6)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7(8): 1526-1533  | 
| 
 41  | 
 吴玉红, 田霄鸿, 池文博等  |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质量的数值化评价  |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6): 1468-1476  | 
| 
 42  | 
 夏雪, 谷洁, 高华  | 
 施氮水平对土壤水解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756-765  | 
| 
 43  | 
 项大力, 杨学云, 孙本华等  | 
 灌溉水平对塿土磷素淋失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1): 112-117  | 
| 
 44  | 
 项大力, 杨学云, 孙本华等  | 
 土壤深度对塿土磷素淋失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6): 1439-1447  | 
| 
 45  | 
 谢驾阳, 王朝辉, 李生秀  | 
 地表覆草和覆膜对西北旱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 
 生态学报, 2010, 30(24): 6781-6786  | 
| 
 46  | 
 姚娜, 侯红, 王林权等  | 
 2 种典型土壤中外源Ag + 的吸附行为及形态转化研究  | 
 环境科学, 2010, 31(4): 1085-1091  | 
| 
 47  | 
 易维洁, 曲东, 黄婉玉等  | 
 淹水培养时间对水稻土中Fe(III) 异化还原能力的影响.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9): 1723-1729  | 
| 
 48  | 
 易维洁, 曲东, 王庆  | 
 碳源和淹水时间对水稻土微生物Fe (III)还原能力的影响  |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2): 3133-3140  | 
| 
 49  | 
 殷宪强, 王昌钊, 易磊等  | 
 黄绵土铅形态与土壤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10): 1979-1985  | 
| 
 50  | 
 尹晓芳, 同延安, 张树兰等  | 
 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硝态氮淋溶特点  |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3): 640-646  | 
| 
 51  | 
 于寒青, 孙楠, 吕家珑等  | 
 红壤地区三种母质土壤熟化过程中有机质的变化特征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1): 92-98  | 
| 
 52  | 
 张宏, 周建斌, 王春阳等  | 
 栽培模式及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5): 1078-1085  | 
| 
 53  | 
 张强  | 
 黄土区被草土质路面产流产沙过程及防蚀效果  |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7): 1785-1791  | 
| 
 54  | 
 张洋, 张继, 强晓敏等  | 
 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生理特征的比较研究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6): 1319-1324  | 
| 
 55  | 
 赵佳佳, 易维洁, 曲东  | 
 渤海沉积物中氧化铁的异化还原特征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9): 1789-1794  | 
| 
 56  | 
 赵龙山, 吴发启等  | 
 基于GIS 的坡耕地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11): 317-322  | 
联系方式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 : 712100
综合办公室电话 : 029-87080055
主管领导 : 闫德忠 网管员 : 李平 杨萍
版权所有: 72886必赢欢迎光临-首页